《世界记忆 和平愿景——约翰·拉贝等德国人士见证的南京大屠杀》展览在德国柏林开幕
9月29日,《世界记忆 和平愿景——约翰·拉贝等德国人士见证的南京大屠杀》主题展览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。本次展览共展出11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、22件(套)实物展品,并配有视频、音频资料及2处场景互动装置。通过“二战中的南京大屠杀暴行”“人道主义救援”“维护和
9月29日,《世界记忆 和平愿景——约翰·拉贝等德国人士见证的南京大屠杀》主题展览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。本次展览共展出11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、22件(套)实物展品,并配有视频、音频资料及2处场景互动装置。通过“二战中的南京大屠杀暴行”“人道主义救援”“维护和
1937年12月的南京,寒风裹挟着炮火与哭喊,这座千年古都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浩劫。当无数生命在日军铁蹄下颤抖时,一位德国商人却毅然举起纳粹党旗,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旁的小院里,为25万中国难民撑起了一片“安全区”。他就是约翰·拉贝,一个被南京人称作“活菩萨”的外国
然而,这场人类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行,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,在西方世界几乎无人知晓。直到20世纪90年代,南京大屠杀才逐渐进入国际视野,最终被写入多国教科书。
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南园的东南角,藏着一处低调的院落,灰墙红瓦、绿草成茵、花木成行,若不细寻,很容易错过。而它的门牌号“鼓楼区小粉桥1号”,却烙印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:这里是被称作“中国辛德勒”的约翰・拉贝的故居。
书籍内容:这是一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轰动世界、震撼人心的巨著、入选“百种经典抗战图书”,是一部令国人流泪的书。中信版《南京大屠杀》是在原著基础上,增加了张纯如母亲所做的序、张纯如生前丈夫布雷特道格拉斯于2011年9月撰写的尾声
2025年9月3日,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。这是核导弹第二方队接受检阅。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巍巍学府,弦歌不辍。大学校园里,一座座博物馆珍藏文明记忆,一间间校史馆铭刻奋斗足迹,一幢幢图书馆承载智慧结晶,一栋栋老建筑见证时代变迁。传承红色基因,激发奋进力量。今天,微言教育“校馆弦歌·传承红色基因”系列,带你走进开在历史现场的“大思政课”——
巍巍学府,弦歌不辍。高校校史馆的史料,记录烽火岁月;博物馆的藏品,见证科学探索;图书馆的典籍,涵养人文情怀;历史建筑的设施,镌刻办学初心。
这是一个听起来近乎荒诞的问题:当人间炼狱降临,你唯一的求救希望,竟是投向另一位“魔鬼”?
巍巍学府,弦歌不辍。高校校史馆的史料,记录烽火岁月;博物馆的藏品,见证科学探索;图书馆的典籍,涵养人文情怀;历史建筑的设施,镌刻办学初心。
巍巍学府,弦歌不辍。高校校史馆的史料,记录烽火岁月;博物馆的藏品,见证科学探索;图书馆的典籍,涵养人文情怀;历史建筑的设施,镌刻办学初心。
9月14日,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、北京联合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、约翰·拉贝北京交流中心在北京召开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”国际学术研讨会。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、中国社会科学院、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、吉林大学、华东师范大
巍巍学府,弦歌不辍。高校校史馆的史料,记录烽火岁月;博物馆的藏品,见证科学探索;图书馆的典籍,涵养人文情怀;历史建筑的设施,镌刻办学初心。
“我调到东方的一个地方工作,这里的人对我很好,我就像生活在家乡一样。”
巍巍学府,弦歌不辍。高校校史馆的史料,记录烽火岁月;博物馆的藏品,见证科学探索;图书馆的典籍,涵养人文情怀;历史建筑的设施,镌刻办学初心。
“保存历史记忆、传承历史记忆,这是我们这一代无法推卸的责任。”国际友人约翰·拉贝的曾外孙克里斯托夫·赖因哈特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,“历史不被遗忘,文明才不会倒退。”
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、缅怀国际友人约翰·拉贝及其人道主义精神,9月7日,《拉贝日记》(修订版)新书发布会暨“我从不停止呐喊”拉贝主题展开幕式在南京朴阅书店举行。
提起“拉贝”这个名字,很多人会想起南京大屠杀期间救下25万中国人的约翰·拉贝,那位写下《拉贝日记》的“东方辛德勒”。而今天要聊的,是他的孙子托马斯·拉贝——一个用70年行动,把“传承”二字写得比任何文字都生动的人。
1937年8月,毛泽东给任弼时和邓小平写了一封介绍信,请他们给海伦·斯诺的战地采访提供帮助。然而硝烟扰乱了计划,直到1979年,海伦才将这封信送到邓小平手中。明天,包括这封珍贵的介绍信在内,300余件套实物、400余张照片,将亮相国家博物馆“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
“这场阅兵式是对历史的纪念,更是对未来的指引”“团结合作是战胜挑战、守护和平的根本保障”“唯有全世界人民携手并肩,才能让和平永续”……对于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,应邀出席的国际人士不约而同地用“团结”“并肩”等词汇